第52章 龙场悟道1(3/5)
可叹的是,人们往往是被此前的一些错知错见所误导,在这些错误观念的蒙蔽下,虚度了许多宝贵的光阴。就像阳明先生年轻时,曾深受程朱理学 “格物致知” 观念的影响,试图通过长时间地观察竹子,去体会天理究竟何在。然而,在经历了龙场悟道之后,阳明先生深刻地认识到,以前那种在事事物物当中去探寻天理、天道的办法,其实是完全错误的。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通过龙场悟道这一关键事件,王阳明先生为未来整个阳明心学的思想体系奠定了极为重要的基础,而其中最为核心的思想根基,便是 “心即理” 这一观点。
“心即理”,乍一听似乎深奥难懂,可实际上仔细琢磨起来,却也简单明了。简单来说,就是有怎样的心,就能体证到怎样的天理。比如说,如果一个人拥有一颗君子之心,那么在面对各种各样的事事物物时,他就能体证到君子层面的天理。反之,如果只有一颗士人之心,那么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可能就仅仅停留在士人的层面上了。
也正因如此,阳明先生才会讲:“天理即良知。” 天理与良知,二者其实是等同的关系,有怎样的心,才能体证到怎样的天理。也就是说,“天理” 原本就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对于是非、对错,我们每个人内心的良知其实都是清清楚楚的,我们的 “大我” 明明白白地知道一件事情的到底是对是错。
就好比说,当我们想要说一句谎言的时候,我们内心的良知难道不知道这件事情是错的吗?答案当然是知道的。可是,为什么还是会有人去说谎呢?这就是因为存在一些错知错见在我们心中作祟。这些错误的观念使得我们遮蔽了自己内心的天良,以至于我们宁可违背良知,也要去做一件错误的事情。比如说,讲一句谎言,可能会帮助我们快速地从一个尴尬的环境当中脱身,于是我们就会觉得,讲谎言似乎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甚至还会认为这样做是可以得到支持的,是对的。但实际上,这就是典型的错知错见呀,我们明明知道讲谎言不对,可还是会去做。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