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八八章 新领域(3/5)
郑语桐曾对他的行为如是解释道:“这个世界根本就是‘大有大堵,小有小堵’,做生意便是堵博的一种,甚至每次买一幅地的决定,本身已有菠菜的成份。”
如果说,地产业是郑氏的一座金矿的话,那么珠主行便是他的一只金盆。
珠宝行为郑氏掘得第一桶金,为他在地产大展拳脚奠定基础,故郑氏对珠宝独有情钟。
郑语桐说:“在我一生的事业中,最感兴趣的有两方面,一是珠宝,一是地产。”
从盈利的角度,珠宝不敌地产。但珠宝收益稳固,不似地产大起大落。
进入八十年代,香港珠宝业形成四分天下的格局,竞争日趋激烈,尽管如此,郑氏仍捧牢珠宝而不弃。
香港眼下有金铺三千多家,最大的有周大福、周生生、谢瑞鳞、景福等4家。
周大福创始人为郑语桐岳父周至原,周生生创始人为周至原的亲戚周方扑,“二周争锋”。
谢瑞磷为香港珠宝业后起之秀。在六十年代初,谢瑞鳞还是个打金作坊的小伙计,他勤勉好学,满师后不久,独立开设打金工场,承接香港及境外珠主商的订单。
1967年,地产烂市,谢氏低价觅得九龙红的一个铺位,开设第一间门市。
八十年代未,谢瑞麟的年营业额达二十亿港元,在港九拥有多间分行。
铺位装饰模仿周大福,铺面大,极堂皇。谢瑞鳞正值富年,他与其他珠宝大亨不同,他既精制作,又善销售,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势。
景福金行创办于五十年代,创始人为美丽华酒店集团的杨志晕。
景福有家族其他事业为后盾,实力较雄厚,六七十年代,与周大福、周生生成三足鼎立之势。
八十年代,杨志晕逝世,景福开始走下坡路,正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景福仍是港九珠宝行的一支劲旅。
早年,郑语桐曾独领“钻石皇后”之风骚,现在各大金铺都经营钻石生意,与周大福平分秋色。
金铺竞争之激烈,还可表现在广告上,任何一种传媒,都可见到“珠光宝气”。据统计,香港珠主业每年花在广告上的费用,高达三千万港元。
金铺多于米铺,多得顾客都无暇注目。偏偏劫匪老盯住金铺下放,使众金铺雪上加霜。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