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六七章 兵戎相见(2/5)
七十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使西方的石油大亨意识到,倚赖中东的石油,无疑是在编制绞索。
欧洲的北海油田、美洲的得克萨斯油田再掀开发热潮。出油的捷报,使油轮主人如坐针毡。
石油消耗大国日本,从七十年代初起加紧储备石油,而到七十年代末,罐满库盈的日本突然削减石油进口量,这对拥有庞大的油轮船队的包玉钢,不啻当头一棒。
包玉钢弃舟登陆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1977年沈弼取代桑达士成为汇丰大班。
桑达士曾全力支持包玉钢贷款造船,成全了包玉钢的船王梦,汇丰也获得丰盈的放款回报,同时又是环球航运的大股东。
沈粥的态度,预示他将不会热衷贷款造船。他的这一态度,在往后几年,愈来愈明朗。
除环球集团,董氏的金山、东方海外,赵氏的华光,怡和,会德丰等大船务公司都是汇丰的放款对象。
汇丰投放于航运业的款额高达一百亿多亿港元。稍有闪夫,汇丰将陷入灭顶之灾。
七十年代末,包玉钢共拥有超过一千三百万吨船,其中超级油轮五十艘。加上仍在船厂建造的新船,至八十年代初,包玉钢拥有的船队总载重将达两千万吨以上。
若以世界航运高峰时的市值论,一艘油轮可值一幢大厦。如果当初包玉钢不造油轮,而置物业的话,他就有 50幢大厦构成的“石屎森林”。
1973年 3月号美国《财富》杂志,估算包玉钢船队总吨位九百六十万吨,家族所持股份价值七——十亿美元。
包玉钢稳坐世界华人首富宝座。若世界航运市场一直景气,那么李志文要成为华人首富也会推迟。
任何人都会做事后诸葛亮,但很少有人会像包玉钢这样目光敏锐,反应迅速。
1979—1980年,世界航运还是处于旺盛的末尾,包玉钢就为大部分油轮订出售价——要价之低,令那些仍看好航运的船东吃惊又兴奋。包玉钢的低价政策,使该卖出的船全部脱手。
然而,一旦船灾汹涌袭来,人们又发现捷足先登的包玉钢还是抢到了较好的价钱。此时,航龄长的船,只能当废铁拆卸售出。
《船难》作者杰克·威劳贝说:“有些聪明的船东,早就看到航运业有问题,例如香江船王包玉钢爵士,就看到香江的地产业作为长线投资比航运业好,包玉钢自1980年以来,已经售出一百二十五艘运货船和巨型油轮,将他属下的船队减到只有八十五艘,其中有些船长期租赁合约仍未满期。”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