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的故事从不生涩(2/5)
气息悠长的曲调,浓郁的抒情特质,再加上华丽但并不过分的手法,以及骨子里的悲剧意味和非理性的力量,他鲜明的个性已经十分突出。
可初出茅庐的青年拉赫并非一帆风顺,1897年他的第一交响曲的首演失败让他陷入了崩溃的边缘,他停止了创作。
直到三年之后他遇到一名热爱音乐的心理医生,在其帮助下最终他走出了困境。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写出了让他声名永垂的杰作——拉二。
首演的惊人成功让他作为当时俄国第一流作曲家的名声就此牢牢树立。
延续着这种辉煌,临近中年的拉赫迎来了自己的中年,也就是秦键划分出他的第二阶段——辉煌的白金时代。
之后的这十余年,是作为作曲家身份的拉赫最高产的岁月,也是俄国政局最为动荡的十年。
第三协奏曲就是在这第二阶段时期内诞生完成的。
至于第三阶段的‘流亡’和第四阶段的‘绝响’就暂时与此刻无关了。
“按照一个作曲家的人生轨迹,演奏者的功课应该到此为止了。”
秦键不用收回思绪,这一切已经在他的大脑中种下,就像乐队总谱就在他眼前一行行的经过般清晰。
他要做的是继续表达。
他的华彩没有咆哮式的嘶吼,原本应该激烈的八度主题却宛如月色的般的平静。
在台下观众的眼里钢琴上的双手的跳跃轨迹已经无法被捕捉,但是那双手背上紧崩的青筋却清晰可见。
当听觉和视觉完全不匹配的画面呈现在舞台上的这一刻,秦键再一次给观众带来了一个问题。
“他是怎么做到的?”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