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遇顺则止(4/5)
但这种“权力赎买”真的起到了作用吗?朱棣前脚才去世,后脚汉王可就举兵造反了。
朱棣以后两百年间,明朝再无藩王造反成功,难道真的是因为花大钱赎买政治权力的缘故吗?其实藩王造反成功才是千中无一的特例,朱棣把自己的特例当成常例来进行防范,白白让明朝付出了数不清的资源去赎买本就不存在的所谓藩王“政治权力”。
唐代皇族多宫廷内斗,可那都是父子间的内斗,也不是藩王造反成功,宋代更是无宗室之患。唯独朱棣自己是藩王造反成功的千古一人,便把这千古一人的特例当成常例来防范,致使明朝财政有了这样多的无谓浪费,或许也只能说是自因自果吧。
李自成微微皱起眉头回道“宗藩之事,之后来亨有空时可以细细与我谈一下。你说的国号一事,这是宋军师所订,参考的是《遵闻录》。”
牛金星在旁解释道“这是一个其来有自的谶语,是正德年间梁亿撰写的《遵闻录》所载青田先生之言。当年明太祖曾经让刘伯温卜明朝历数之长短,诚意伯算出了一句‘遇顺则止’。明太祖以为‘遇顺则止’是暗喻明朝有三百零八年的国运,却不知道是应于本朝。”
李自成以大顺为国号,张献忠以大顺为年号,清朝的爱新觉罗·福临也以顺治为年号。三个政权做文章都离不开一个“顺”字,正德年间开始流传起来的这一句谶语,影响力在明末当真不小。
“陛下!晋王和秦王已到了。”
现在负责掌握李自成中军御旗鼓的李友,还有田见秀的心腹部将吴汝义一起带着一群明朝宗室赶了过来拜见李自成。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