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83 各怀心眼的韦宝与洋人传教士们】(4/5)
通过利玛窦的不懈努力,天主教在中国得以传播。利玛窦留居北京之后,国教徒人数骤增,涵盖了平民、士大夫、皇亲国戚等各个阶层。
与此同时,西方的科学技术伴随天主教传入中国,中国的文化也由传教士们带到西方。
利玛窦初到北京时,住在专门接待外国使臣的宾馆中,随后获准在城内择民房长住,并可以进行传教活动。
利玛窦选中了宣武门内的一块土地,他在这里修建了一座教堂,这就是著名的南堂——北京地最古老的天主教堂。
利玛窦建立南堂之后,在教堂里举办西方图书和科学仪器的展览,吸引了大批官员和儒士前来参观,从而扩大了天主教在士大夫中的影响。
1607年,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出版了欧几里德《几何原本》的前六回的译本。
1608年,印刷《畸人十篇》,并开始编纂他的历史著作《基督教远征中国史》。
1610年5月11日万历三十八年,因病卒于北京,终年59岁。
1611年,万历皇帝赐物利玛窦安葬于平则门外二里沟的滕公栅栏。按照当时惯例,西方传教士死后本应移葬澳门,但在内阁首辅叶向高等人的斡旋下,万历皇帝破例准许利玛窦葬于北京西郊的藤公栅栏,使其成为首位葬于北京的西方传教士。这是很高规格的待遇了。
韦宝在听金尼阁讲述了利玛窦在大明朝一步步走上成功的故事之后,很是受到振奋!
比起洋人这些西学,韦宝觉得他的知识并不夸张,至少后世的文字与这个时候更加对口的多吧?洋人连洋文都能传播过来,他的教育普及还有什么难度呢?
而且,事实上,韦宝在韦家庄推行的三年小学,两年初中,两年高中的,三二二义务教育体系是相当成功的。
目前韦家庄的扫盲率已经达到了八成以上,除了很多上了年纪的人,实在是没有多少强行扫盲的必要。其他的人,不管男女,不管多小,都接受义务教育。
韦宝一直将教育摆在第一位!
天下是人的天下,人比任何武器都管用,人多力量大!只要粮食养得起,人越多越好!
这些都是韦宝的见解。
传教士们不断摸索总结出来的教育和传播方式,也被韦宝认可。
但是韦宝也有一个疙瘩,那就是韦宝信仰的是佛教,而且绝大部分华夏人信仰的是佛教,都是唐宋元明这几个朝代不断强化的结果。
韦宝虽然不是排斥天主教,但并不希望通过引进这些人补充到韦家庄的教育体系中去,而使得天主教在他的下辖地区迅猛发展!
而要使得韦家庄的教育体系速度升级,又必须补充这些现成的,已经有了很明晰的基础现代科学概念的人过去!
在韦宝委婉的表达了想让这些传教士去韦家庄的意图之后。
传教士们也有顾虑!
他们更加希望通过获得大明皇帝的支持,而不是一个地方富豪的支持,虽然韦宝已经明确表示了,会给他们以优厚的待遇,但韦宝不是官员,不能代表大明朝廷,这些传教士在私心中,还有想当官的愿望,想在大明国获得社会地位呢。
双方面都有私心的合作是很麻烦的。
韦宝在试探出对方的心思之后,便没有再着急继续这个话题了,却仍然强调,大家要做好朋友,不管如何,他都愿意支持他们翻译七千多部搜罗出来的目前欧洲最先进的科学书籍的想法。
一顿饭吃的还算是开心,之后韦宝还盛意拳拳的坚持要送众传教士回他们的居住地,教堂南堂。
金尼阁、邓玉函、龙华民、罗雅谷、傅泛际、汤若望等主要传教士科学家还亲自陪同韦宝参观了南堂大教堂的图书馆。
金尼阁没有吹牛,他们真的搜罗来了近完本图书,出去占到三分之一左右的宗教类书籍,科学方面的书籍,六七千本是有的!
到了深夜两三点钟,众人仍然谈的兴趣盎然,吴雪霞早就困的不行了,却坚持不肯走,一个人在马车中睡着了。
通过攀谈,韦宝了解到,金尼阁很博学,各方面学科知识都很精通。
邓玉函偏向于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识。
龙华民则偏向于化工医药方面。
罗雅谷和傅泛际也对化学、地质和冶金方面的知识知之颇多!
这些都让韦宝十分的振奋!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