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79 科试】(5/5)
“论”一道,三百字以上;“判语”五条诏、诰、表、内科任选一道。这一场主要检验考生是否具备做官的基本条件。
考经、史、时务策五道,可视为考安邦定国的见解。
为防止夹带舞弊,乡试考场气氛十分紧张。
考生黎明入场,除自带笔、墨、砚及草卷、正卷纸各十二幅外,不得携带他物。
有巡绰搜检官带人对考生逐个进行搜查,从头发、衣服直至鞋,如发现夹带,立即驱出考场,并取消考试资格。
入场后,每位考生有一席舍,称“号房”,由顺天府的差役看守,然后由掌试卷官发卷。
考生答卷,有几条规则一,考卷一律用墨书写,谓“墨卷”。二,卷首先写考生姓名、年龄、籍贯及三代名讳,以及考生在校所习本经。三,文字中应回避本朝皇帝的御名、庙号,并不许自序门第。四,考试时禁止考生相互答问或请人代答,如答题未完而时已黄昏,供烛三支,烛尽后不管是否答完,均须离开考场。
考生答卷,即墨卷先交受卷官,然后由弥封官将姓名糊上,誊录官督人将墨卷誊录成朱卷并编上序号,经对读官校对后,墨卷交掌试卷官封存,朱卷送主考、同考官审评,最后由主考官决定名次。
录取者的朱卷经与墨卷核对无误后,即张榜公布名单。
榜上有名者即通过了科试,才有资格参加两个月之后的正式乡试。
整个明代,乡试录取名额作过几次大的调整,总的趋势是逐渐增加。如洪武三年乡试录取总额为510人,万历元年则达1195人。江西省洪武三年录取40人,万历元年则达95人。
这固然是为了适应统治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乡试是科举制在省区范围内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会试、御试的必要阶梯,还在内容、规则、程序等方面做了很好的前期准备。
韦宝带着吴雪霞、王秋雅和香儿,还有一大批随扈人员到了顺天府贡院之外,此时虽然还比较早,但是已经汇聚了数百名等待应考的学子,这些人可都是秀才公啊,一个个气质不俗。
有读过书,并且满腹经纶的人,肯定和没有读过书,学问浅薄的人,在形象气质上是有所差别的。
直到这一刻,韦宝才真正领略了大明科考的强大,大明统治基础的强大,这个帝国,可以说是由这些学子们撑起来的,他们是帝国的基石呀!
想到要与这么多高手同场竞技,而自己连半担水都没有,韦宝不免慌得一批。
“别紧张,等叫号的时候再下马车,现在先歇一会吧。”吴雪霞见韦宝脸色有点发白,并且都有点虚汗了,不由轻声的连连安慰。
韦宝嗯了一声,不看窗外,幽幽的闭上了眼睛,设法让自己静心。
现在他才发现自己真的有考试恐惧症,到临考的时候就紧张,尤其见到几百考生挤在一起的密集场景,更加紧张。
这还是科试,如果是真正的乡试,整个顺天府,整个北直隶合在一起,至少有一两千考生,场面将更加壮观!
每年举人的名额才几个?每每三年才一次,都快赶上世界杯了。
关键是过不了的人,绝大多数,下一次还会接着考,这就造成了历届生远远超过应届生,考生越积累越多,一两千肯能都不止,这还是韦宝自己估计的。
几百米考生之外,还有大批做生意的小商贩。
本来这里是一条市集街,因为贡院一年当中也热闹不了几天,而且这里又是市中心。
顺天府贡院真的是核心位置了,要是放在现代,这里的房价,得以千万人民币一个平方计算都不为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