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欲恢全辽,先复四卫(2/5)
兵部尚书孙承宗在题本中便明确指出“欲恢全辽,必先复金复海盖。盖四卫在三岔河东,而实全辽膏腴之地。”
“辽西七百里,北山南海,宽者不过数十里,狭者十余里耳。其旧镇辽阳,在河之东,然开原、铁岭一带,俱切近北鄙,地亦荒瘠。唯四卫膏腴,而又近海,辽之所以富实。”
武学的教授和军官也多有此议,认为“如自四卫入,则置刃于腹,而且迫于辽、沈,彼猝至而璩败。”
显然,孙承宗等人对于辽南四卫的重视程度,还要超过朱由校。这让皇帝有些奇怪,并让孙承宗等人详细阐述其中原因。
得到了更详细的奏报后,朱由校才明白过来,这是两个时代认知的差别,是他这里出了点问题。
什么黑土地,北大仓,不存在的!北大荒倒是有,但可比他想的还要“荒”得多的多。
辽东半岛以长白山分割,渤海海湾右岸是一片狭长的冲积平原。
而北起本溪连山关,南到旅顺老铁山的千山山脉横贯整个辽东半岛,造成了辽东半岛西岸海岸曲折,港湾众多,岛屿棋步、河流短促的地理特征。
在明朝,四卫地区对于辽东十分重要。不仅是地理位置,更体现在经济方面。所谓“金复海盖,并称沃饶”,“金复海盖四卫,乃辽阳第一膏地,粮草全屯在此”。
说白了,辽东的开发程度太低了,辽南四卫是发展最好的,盛产粮食,可以称为辽东的粮仓。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