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得多无聊才会发生(3/5)
角色是没有这样可以坚持的存在,但是叙述的人是有自己的坚持存在的,因此总是让一些书表现出叙述者坚持存在的那种类型,就像智慧追寻者,这是叙述者坚持的存在,因此探知研究总是贯穿在书中的。
但是很多人将角色当成了叙述者自己,因此角色就出现了偏执,或美好,或坏,表现出叙述者的一种想法坚持,可能就是叙述者本身的感觉状态,否则就是设计好的角色形象,一种必须坚持的角色形象,无法变得这样恍惚不定的感觉。
这样体现叙述者自己想法的角色都是比较真实的,而那些设计的单方向角色形象的书籍往往非常假,也往往很有意思,让这样的角色视角去经历某个环境,做自己角色的选择,但是确实是不真实的,因为现实不可能出现这样坚持的选择态度的,信仰者很有可能会出现这种状况。所以如果碰到这种清晰角色的书籍,那其实在宣传一种信仰选择,读者可能也会被影响塑造成这种信仰者的存在,这种书籍都是我们需要思考分辨的,这些书籍是很危险的存在物。
如果实在无法思考分辨,能超大范围地阅读各类信仰的书籍,然后还有其他类型,就像我们这样全面呈现人感觉的书籍,应该不会出现危险的事情,现实很多人已经被影响成为某一类型的信仰者了,已经做了努力了,不强求了,现实本身表现出来的状况,做一个完整的人是比较难的,总是某些信仰者的存在,可能是社会分工必然导致的,也可能是统治阶级需要这样,都是人自己选择的,在无认知状态下的自己选择,其实算不得是选择,还是继续叙述故事吧,想太多也没有用,我们已经做了,写了书。
说起来,我们选择的信仰还真是怪异,是信仰,又好像不是信仰。说是信仰因为可以一直坚持执行,而且好像是非常正确的信仰,说不是信仰,哪有信仰是用来破坏自己的信仰的。而且这种信仰是主动坚持和被动获得知识的快乐一起作为动力驱使的,更有其他因素参与了这种动力驱使。
还有什么地方我们没有窥见到的,写下去,我们就知道了,继续下去,总不能又重新开一篇由幼稚到成熟过程的书籍吧,那种轮回循环,没有什么意思,还是得寻找不一样的世界去玩。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