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彩虹之上(十)(1/5)
初战即实战。
纵观武器发展史,这样的案例绝不能说没有,还可以说并不少,只是越往近代发展,这样的事情就越少。所有国家和个人都尽量避免遇上这种情形。
原因很简单,越是近代,武器结构越是复杂,越是朝系统集成化的方向发展。一种武器直到能投入战场为止,从理论到实践需要进行大量的磨合与测试,尽量在早期就解决掉各种隐患,等到实现最基本的运用安和形成维修保障体系之后才能使其形成基本战斗力,然后才能考虑将之投入实战,通过实战来检测这种武器的价值,逐步摸索出一套合理有效的运用方式,之后才能量产成军。
如果前线战事紧急,就算赶鸭子上架也要把还未真正稳定下来的武器投入战场,这种事情不是不可以……只是后果通常都很糟糕。这里可以参考一下二战时期的苏德战场,苏德双方重型战车那居高不下的维修率,特别是库尔斯克战役期间,德军那一堆还没进入战场就毁于故障和自燃的“黑豹d”,之后修修改改一直到“黑豹g”才算稳定下来,但那时大势已去,只能说聊胜于无了。
共和国所面临的形式比1943年的德国人更加险恶,当时经历过斯大林格勒惨败的德国人虽已陷入颓势,但好歹还有进行局部战略进攻的能力,还能打出哈尔科夫反击战这样的精彩战役,还能生产出尚不成熟的动物军团投入“堡垒行动”。被帝舰堵大门都毫无办法的共和国要反攻?是觉得现在的生活太舒服了,非要被吊起来千刀万剐才舒服?
没有任何余裕,就连休养生息的最后一片土地都岌岌可危的共和国没有时间去等待尚在蹒跚学步中的ds完善,这些试作机型只能在战场上去证明自己的价值,在战火中改进自己的不足,或是直接被淘汰。
有人会说这未免太草率仓促了,很可能因此将共和国的ds开发进程再次延迟。这种说法有其合理之处,只是如果连共和国都不在了,那么整个开发项目还会继续存在么?有功夫纠结这些有的没的,不如想想怎么能让那些试作机型更好的发挥战斗力,赢下这无论如何都不能输的战斗。
——所谓“孤注一掷”指的就是这种情形了。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