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电影早已不是独立艺术(2/5)
杨琳很实在,同时站在一个高纬度上劝诫着学生,当然也没有夸大其词的说什么改变规则,改变规则意味着什么?
杨琳说的很清楚了,电影早已不是独立艺术,全世界各国都一样。
也如同杨灵越在德国时与李玉探讨导演分代时的观点,那是意识形态,那是革命。
杜琪峰那么自我的人在柏林不疼不痒的说了几句电影要创作自由,第二天就得打自己的脸。
“你能专注于思考而没有想着媒体报道,这很好。不过电影发行的事情,自有更专业的人做,不需要牵扯太多精力。”
最后杨琳很欣慰的总结,夸赞了一番自己的得意学生。
杨灵越确实一句没提记者,全程都在探讨自己的见闻和收获。
告别离开,带着老师自个儿腌制的酱肉、两瓶陈年老酒和2月份的校刊,京都电影学院学报,里面有他采访的一刊。
“你这个学生是真难得,神童和天才见的多了,他不算脑子转的快的。但就没见过这么稳的,这父母是怎么教育出来的,咱们儿子30了都没这份儿稳重。”师丈感慨的说道。
“我教了这么多年学生,也没见过,这孩子是很早知道自己要的什么,目标很坚定。还有,烟少抽。”
杨琳看了眼丈夫,又看了看桌上的袋子。
杨灵越离开后,没有回8号院,而是到了5号院,把《最后一次赛跑》的故事和护工的人物小传发给了还在德国的佟大伟。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