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绵山景区(2/5)
绵山,古名绵上,《左传》中曾四次出现,是中国历史记载最早的名山之一。后因介子推携母归隐被焚,晋文公“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日‘介山”(见《史记·晋世家》),而又名绵山(绵上山)、介山。西晋杜预《左传集解》:“西河介休县南,有地名绵上。”东晋袁崧sōng《郡国志》:“介休县有介山,有绵上聚、子推庙。”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绵水出介休绵山,北流经石桐寺。”
《中国历史地名辞典》:“介山又称介休山、绵山,在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春秋介子推隐居此山。”《辞源》:“介山,又名绵山,在山西省介休县东南,古名绵上。春秋晋人介子推隐居此山。”《辞海》:“绵山,在山西省介休县东南,属霍山山脉。”
绵山跨介休、灵石、沁源三市县地界,是太岳山的一条支脉,因山亘而得名;并因位于太岳山(霍山)北端又称“北面山”。景区中心地带为北峰天峻山、中峰摩斯塔、西峰佛爷山、东峰艾蒿(哀号)坡之间的山域。绵山总体面积294.75平方千米,最高海拔2566.6米,相对高度1300米以上;景区规划开发面积为54平方千米。
水涛沟,水涛沟风景秀丽,名人雅士的摩崖石刻遍布山间岩石。有人说,来绵山不去水涛沟的水帘洞,等于没来。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