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不到长城非好汉(1/5)
2011年的暑假期间,我带着一个家族的孩子,侄女,外甥女,外甥一行六人,前往长城博物馆参观考察。因为他们年龄最小的才三岁,大17岁,虽然不能爬上长城,但是要对长城有印象。
不到长城非好汉是毛爷爷在《清平乐·六盘山》中的一句词,表达了红军战士们坚定的革命决心和勇往直前的意志。这句词背后的深层含义和历史背景,不仅仅是对长城的描绘,更是一种精神的体现。
这句词创作于1935年,是毛爷爷在长征途中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此时红军正处于艰难困苦之中,但战士们的决心并未动摇,反而更加坚定了胜利的信念。
在这首词中,长城不仅是一道物理防线,更是革命理想和信念的象征。所谓的“好汉”,在这里指的是那些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战斗的红军战士。
这句词体现了红军战士们在面对困难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无论是在长征途中还是革命道路上,红军战士们都展现出了勇往直前的钢铁意志。
词中流露出的是对革命理想的无限追求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毛爷爷通过这句词,向所有红军战士表达了敬意和赞美,将他们誉为真正的好汉。《清平乐》这一词牌在毛爷爷的笔下得到了新的生命力,其豪迈的气势与词意相得益彰。词中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有对革命情感的抒发,情景交融。这句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激励了无数人为理想和信仰奋斗。作为革命文化的组成部分,这句词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宝贵财富。
在当今时代,这句词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鼓励人们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它也是中华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一种体现,鼓舞人们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总的来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不仅仅是一句词,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代表了无数革命先烈的英勇斗争,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和自强不息。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这种精神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激励着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我第一次来八达岭长城,是2006年劳动节期间和孩子一起来的,这次虽然没有爬上去,从另一个层面对八达岭长城有的新的理解,对长城文化有了新的理解。
2009年,我刚来北京时,结识了吉林在京的刘东明老师,他说他徒步走长城沿线,历时三个多月,我由衷的感到钦佩,做难事,必有所得。
我们看看刘东明老师的那段经历:
1997年元旦,随着香港回归祖国的脚步日益临近,各地迎接香港回归祖国的活动更是丰富多彩,那天,我和李杰、王刚三人决定,为迎接香港回归祖国,我们将徒步走完万里长城,以此来庆祝这个伟大的时刻。我们把此次活动命名为“龙脊上的足音”。
第2天,我们就开始分头行动,去图书馆查资料和准备相关事宜,10天后我们拿出了一个方案,然后向一些政府机关,新闻媒体推广我们的想法,出乎我们预料的是,竟然遭到一连串质疑和打击,这让我们很失望,我们回去后商量一下后决定,不能放弃,于是又开始投入这个活动中来。
2个月后,事情仍然没有头绪,没有任何一个人站出来支持我们,于是我们再去找报社,一位姓毕的先生对我们这个活动表示支持,并且说了这样一句话:只要事情是对的,就一定要坚持到底,记住你们已经开始徒步长城了。他把我们介绍给了吉林市青联。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