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可依靠的力量(3/5)
很快了队伍就来到苏州城的城东位置,这里的大街小巷里都遍布着一些纺织机户,这又让胡文霆不由得想到了后世的一些工业区。
随后,胡文霆更是联想到了在后世时,自己在一些史料上看到过的,明代苏州城相继爆发过的一些类似后世工人运动性质的一些事件。
比如,明代苏州城内百姓和机工们,为了争取到足够米粮以及相对稳定的售价,曾组织过数次的抗争活动。
我们都知道粮食能否充裕,往往是古代大城市化的常规性难题。江南堪称天下富庶,但同样也会遭遇此类问题。苏州出产的稻米,相较于北方而言,虽然已经是分早晚两季出产,产量要比北方高出不少,但无奈苏州一带人口太过密集,因此仍难以保证有足够的粮食来供给城市。
于是在每年十一月,晚稻收获之后米价就会开始上涨,直至第二年七八月间到顶峰。如果从更南边的广东运至苏州的米粮路线受阻,苏州的粮价还会进一步上涨。
由此,每逢春夏之交,苏州一带由市民“自发”组织起来的米粮抗争运动就成为了常例。而苏州城内士绅占比较多,其文化也相当发达,甚至连不少青楼女子也都有着文才。戏曲小说歌谣与民间揭帖一样,都能成为信息的宣传工具,抵达各个群体的民众。
所以,每次参加暴动的人都会很多,有小商贩、纺织工人、部分商人,其中当然也免不了会混杂着一些地痞流氓。但其背后的组织领导者,往往是有功名地位的一些士绅及生员。 因为在明代中后期,科举竞争激烈,生员卷入抗争,也是表达了他们对科举的一些不满。而士绅群体,向来在传统社会中负有“公义责任”。因此苏州城内的每次抗粮运动,最终都会以官府的妥协,然后开仓“抚”民而获得成功。
这种季节性的闹事,一年总会有那么一两次。久而久之之后,却培育出了苏州城市民强大的组织与动员能力,以及抗议能力。于是,苏州城在后来就进而就爆发了更大规模的抗税抗监的活动。
在《皇明大事记》卷四十四中,曾经记录了一起类似后世工人运动的事件。说是苏州织造太监孙隆,本来是准备要打击苏州境内织户们的偷税漏税行为,结果因事前遭到泄密,反而被苏州丝织业工人打死了一些手下人员,自己也被织工们驱赶出苏州府,从此再不敢过问苏州收税之事。
其原文曰:“织造太监孙隆,带管税事。本安静识事机,四月中至苏会计,五关之税日缩,借库银以解。颇严漏税之禁。”
所谓“安静识事机”,也即苏州的那些士大夫们都觉得这个太监在刚开始时是比较识相,不怎么搞事情,所以就默许他在苏州府待下去了。
但因为苏州当地的偷税漏税行为实在太过猖獗,本就很低的商业税收还不断缩减,以至于孙隆要通过挪借其他银子来填补这项窟窿,作为为皇家办事的太监孙隆,这才想到要打击当地的偷税漏税行为。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