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给崇祯出点子:抓经济,搞钱

第124章 这就是苏州府?(3/5)

目录

而张居正力主推行的“一条鞭法”改革,解决的正是明初农业税制度与晚明社会实际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清丈土地以重新厘清田赋的税基;赋役合一以减少灰色地带;官收官解与徭役折银以加强征管力度。

三项措施除了缓解当时明朝廷的财政危机外,还导向了三个结果:尚未被兼并的自耕农和小地主负担减轻,生存危机暂时解除;大地主利用其朝野影响力在赋役征收中谋取不正当优势地位的空间被压缩;保甲制度解体使得失地农民拥有了卖身或者投靠之外的选择。

如果这项改革最终能取得全面的成功,那么受伤的将只有那些拥有大量土地的大地主们。而那些拥有了各种资源的大地主们,又岂能束手待缚。于是,在一些既得利益者的疯狂反扑下,“一条鞭法”的改革成果在张居正死后就迅速被破坏殆尽,更兼明末国家财政崩溃,四面烽火,三饷加派,此后就再也无力重启此项改革。

在明末时期,苏州地区的一些仕宦之家中,依然有蓄奴数千的大地主,不过与之对应的,还有绵延不绝的奴隶起义,也即所谓的“江南奴变”。

这里不得不说一下,原来历史上康麻子宣布的“永不加赋”以及他儿子推行的“摊丁入亩”这两次大的农业税改革,还有地方藩库体系建设完毕之后,才使“一条鞭法”改革设想中的农业税体系正式落地。

实事求是的说,这两次改革还算是比较成功的,这也是后来的“我大清”最拿得出手并时常在各种场合大吹特吹的功绩之一。

而以土地为核心,以白银为征收物的农业税体系,将为一个处在漕运中心的自耕农之家生活带来以下变化:

首先,国家税收的标准是可以使用白银度量的,也是可以预期的,即便不考虑可能的赈济政策,农业税在灾年对家庭带来的冲击将被缩小;

其次,广泛进行经济作物的种植,并不会导致无力纳税的情况出现,因为国家只要白银,并不会追究白银的来源;

最后,哪怕是出现破产失地的情况,人活着就还可能靠手艺东山再起,不会世代沦为债奴。

于是,明万历以后,在相对干旱,水稻产量相对较低的松江府及苏州府不沿太湖的辖县,首先开始出现了大规模的专业种棉户与织布户,其中以上海县、嘉定县、太仓州等地的转变最为激进,棉花种植面积甚至过半,昆山、常熟一带也成为了当时主要的棉花产区。

而在苏州府、湖州府、嘉兴府等传统稻作区,水稻的种植比例在减少,桑树的种植比例在上升。

桑与棉的种植风潮分别向东向西传播,苏淞一带由传统的稻作区转变为桑、棉、稻混作区。稻的种植比例已经被普遍的压低到三成左右,苏淞一带也因此由原来的粮食输出地转变为粮食输入地。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

书页 目录
好书推荐: 快穿:万人迷炮灰的男配拯救计划 虽为不死,却是无力 巅七重生:纵横被第五统治的世界 海贼:黑龙天的霸世雄途 烘炉记 全民炼气,天赐我熟练度面板 我都飞升了,你叫我去高考? 杀出狂人镇 老婆是哑巴,啊啊啊时超级甜 闯王围城,带10亿白银穿越崇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