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1 瞧不上伊尔-76的技术资料?那搞安-124吧(2/5)
“这跟采购伊尔76没有多大关系吧?即使实际性能符合理论数据,发动机也会限制批量生产。”程不时担忧地看着谢凯。
虽然他一点都不愿意国内采购别的飞机。
“如果性能符合理论数据,咱们就直接用钱砸发动机出来。少量采购伊尔76填补寻求就行了。”谢凯明确表示了自己的态度。
只要国产大飞机能有前景,符合需求,尺寸什么的小点,都不重要。
在了解到运15的实际情况后,谢凯再次离开了基地。
连岳林等人都没见。
“立即跟乌克兰方面联系,让小舅先期不要采购多了,最多不超过20架伊尔76。”谢凯回到办事处后,就让人跟柳东盛联系。
“柳总反馈回来消息,那边可能搞到伊尔76的全套制造图纸。”
工作人员把乌克兰的情况作了汇报。
“那个现在基本上算是鸡肋,咱们在某些领域,已经走在苏联同类型技术的前面了。”谢凯可以自豪地说这话。
哪怕伊尔76在30年后同样在持续生产,现在的他,可以自豪地说,不是那么重视了。
运15的最大起飞重量比伊尔76少了四十吨啊!
而伊尔76运输机秉承着苏联装备一贯的特色——傻大粗,耐操,空重超过90吨。
大飞机,越重,使用成本也就越高,毕竟需要消耗更多的油料来维持飞行不是?
原本,国内航空工业基础是学的苏联的,但是后来发展运10,就开始使用西方的标准,技术也向着西方靠近。
西方的飞机,因为材料跟工艺更先进,同等类型的,重量要比苏联的轻不少。
当然,也因为这些原因,西方的飞机在耐操程度上,是没法跟苏联比的,在非洲草原上的狂野起降,同类型的西方飞机是没办法做到的。
“咱们的技术超越苏联?”工作人员有些不理解。
他也知道谢凯的性格,见谢凯没主动解释,自然也就没有继续问。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