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5章风云巨变(2/5)
汤文的规划早就做好了,他是按着后世兵团开发北大荒时的格局。在荒原上建立起一个个村落,分开开垦种田,建立农场,为即将到来的发展准备粮食。
兵马未至,粮草先行。这点他非常清楚,柳败城也是同样赞同,因此,他的坦克还没有出来,第一个坦克车间里却开出了一辆大家看着古怪的东西,拖拉机。
这款被他命名为东方红的拖拉机,已经超过了冷战初期苏联和美国制造的拖拉机的水平,直接达到了六几年的水准,只是没有那么先进的冲压技术和车床,所有连接的位置都是铆接,让这个新出生的拖拉机跟装甲车类似,只是没有枪炮口,没有那么大体积装人而已。
随之出产的开荒犁,重耙、轻耙、圆盘耙、开沟器……一大堆的配套设备相应而生,连播种机都有出产,虽然简陋,但却比王振将军开发北大荒那时候木头做的播种机先进,而且拖拉机的链轨直接是两种,一种是常见的坦克式链轨,一种是可以在泥泞地域行进的防陷链轨。
这些,暂时不会投入到开荒的农民手中,因为,数量不够,他们暂时还要刀耕火种,度过今年的难熬时段,秋天,就会有大批的拖拉机走进他们的“农场”,让耕种现代化只差收割机。
这些机械将会由专门的人员,在定点的农场实行机械化作业,搜集相关的数据,为造坦克打基础的同时,再做进一步调整,待秋天,才会大批量的投入使用。再说,目前汤文的钢铁还无法满足大批量的打造拖拉机,出产的十台拖拉机无非是为将来打基础的,要不,两台拖拉机所耗费的钢铁就可以造一辆坦克都富裕了,加上那些辅助的设备,实际上一台拖拉机加上配套的工具都可以造一辆坦克了。
粮食,对于汤文现在而言是重中之重,钢铁、矿产是他能否立住脚的根本,都是命脉所在,在没有能力以战养战之前,这些,还要靠他自己自身来解决。
所以,汤文在矿产上的投入相当巨大,资金不是问题,而且大多的矿工也不用他花钱,在占领蒙古的着一个多月里,已经有矿井开出了矿石,虽然还未必是主矿脉,但也让正在建造的冶炼炉即将有了可冶炼的材料。煤矿,昼夜不停的炼焦,为马上到来的大炼钢铁做储备。
在跟苏俄不间断的战斗中,汤文将后续的坦克厂直接建到了蒙古,在乌兰巴托附近建造了一片不小于哈尔滨那里的工业园区,包括飞机机体厂和火炮的生产厂,汽车厂。
这些,在短时间无法用上,至少半年内,无法达到批量生产,但汤文一穷二白,没有基础,不得不将摊子铺开。也正因为如此,其他相关的比如橡胶、轮胎、塑料……等相关的厂子都集中到了一起,整个就是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