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1】陪葬女种田记9(5000)(2/5)
因为她直接在鸡窝旁边选了个位置,进入了空间。
白天种的红薯已经成熟,六块地自留,剩下的全都卖进了商城。
每一块地收获三大个儿红薯,一个得有四五斤重,还有上面的藤叶,她将翠绿鲜嫩的叶子连着杆子一起摘下来,整齐的摆放好,藤条单独存放一边,等明天晒干了,可以缠.绕在鸡窝上。
可惜空间的植物外面没办法种,要不然能省她多少事儿啊?
红薯收获后,她种上了丝瓜,成熟的丝瓜没办法吃,她就拿到外面晒干,剥掉外皮,磕出来里面的种子,用里面的丝来刷锅刷碗,这比后世那么多种类的洗碗材料都要好用。
因为空间的植物是不成熟收获不了,所以想吃嫩丝瓜,还得自己在外面种才行。
丝瓜的需求量不高,只种了两块地,余下的地里照旧种上栗子、榛子,这两种都属于干果类的,而且在古代也很常见,即使她用锅炒了,长期当零食吃,也不会有人质疑什么。
不过这两种树她迄今为止还没在山里见过,回头问问天天跑山林子的卫家父子。
买回来的布料她已经洗干净,也晒干了,急需一床棉被的她,将之前攒的棉花拿出来,去掉里面的棉花籽,然后一层一层的铺在剪好尺寸的被面上,这个工作不好做,不仅要保证厚薄,还要让它们中间不存在空隙,折腾两个多时辰,脖子都酸了,总算勉强将一床被子做好了,末了还得用针线缝制固定好棉花的位置,不让它跑毛。
因为这层被面外面还要套一层被罩,所以用的布料很一般,可以说是最次的棉质布。
她做的是150x200的,一个人盖的话,足够宽也足够长,强迫症让她用了三个多时辰,将棉花变成了棉花被,还套上了晕染不均的绣花被罩,被罩是现代人的使用方法,古代人都是用缎子面,不过她没钱,也觉得直接将棉布盖在身上容易脏不说,拆洗什么的也不方便,还是被罩拆洗方便一些,所以她宁愿麻烦一点儿,也不想用古代的方法做被褥。
至于这褥子嘛,她打算回头用稻草和麦秸秆编制个床垫子,山里面的麻挺多的,割回来泡在河里,拿回家敲打便蓬松,拿着竹针进行穿刺缝制到稻草和麦秸秆做的,捆扎结实的床垫子上,然后再在上面铺上一层用棉花做的薄褥子就行了,这样做出来的被褥,透气性极好,就是拖出去晾晒的时候,会比较沉。
夏商时期,古人多用皮毛拼制在一起取暖,先秦的时候出现了衾和裯,织布是葛、麻等植物纤维粗纺而成,后来才慢慢开始在内里填充芦花、柳絮、茅草、木棉等材料,粗糙的布衾盖在身上没有真丝的丝衾舒服,所以唐朝诗人杜甫就写下了:“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的诗句。
其实棉花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在我国引进种植了,却一直和其他观赏花一样,是用来观看的。
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强制推广棉花的种植,一改丝绸、麻布为主的纺织行业,只是能用得起棉花被的依旧是达官贵人,普通老百姓还要‘深秋采芦花,装入布被中’,到清朝的时候,棉花被才在民间流行,成为市井家庭的重要财产之一,而棉花被成为嫁妆的风俗也一直延续至今。
而富贵人家则开始盖貂裘或者将丝绸布中填充了鸭绒、羊绒、这也是早期的鸭绒被和羊绒被。
如今白荷将这辈子包裹的这么严实,想来是不会有人看出来里面填充了什么的,因为棉花被在这个年代很珍贵,所以她这随随便便就做出来的被子,也是不敢随意拿出来盖的,她做的这一个有六七斤的棉花量,适合春秋时节盖,冬天如果特别冷的话,她就把炕生着,要不然还得多做一床被子,太麻烦。
至于夏被,她也没打算用芦花,因为空间可以种植棉花,为什么要去用芦花呢,那盖着多不舒服啊,所以她打算用三四斤的量做一个薄款棉被就行了,这个等明天再做,今天累毁了,只想快点睡觉。
然而,还不等她去洗漱睡觉,就听到鸡窝外面传来了动静,白荷下意识的坐直身子,用耳朵去听。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