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北宋大相公

第四百九十六章 殿试(2/5)

目录

事后,未被录取的徐士廉等人又击登闻鼓〔古代帝王为了表示听取臣下的冤情或谏议,悬鼓于朝堂之外,允许臣民击鼓直接向皇帝反映问题〕,状告李昉卖人情,取舍不公允。赵匡胤就这个问题征询翰林学士卢多逊的意见,卢说:“我也听到不少议论。〞赵匡胤就命令贡院将考完了3场而落选的人造册上报,结果进士及诸科共报上来360人。

三月十九日,将这些人全部召见,选了195人,其中包括徐士廉。加上宋准等已经录取的38人都发给卷纸,另外再考一场诗赋,并另委考官主持其事。两天后,赵匡胤亲自到讲武殿批阅试卷,共录取进士26人,其他“五经〞、“三礼〞诸科共101人,都赐及第。宋准、徐士廉均在进士科录取之列,仍以宋准为榜首。并且,赐给宋准制钱20万以举办庆贺宴会。李昉那么被贬为太常少卿,和他一起主持试事的其他官员也都受到了处分。

从此,殿试就成了科举考试的一道必须经过的程序。

自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至太宗端拱二年〔989年〕,频频举行科举考试,且多以最先交卷者为状元。这种方式有意无意地沿用了30年,共产生了22位状元。杨砺、宋准、王嗣宗、胡旦、苏易简、王世那么、梁灏、陈尧叟等都是北宋前期著名人物,他们皆因抢先交卷而成了状元。其中杨砺、王嗣宗、苏易简、陈尧叟后来还成了颇有政绩的掌权人物。

文思敏捷、下笔千言固然是人的才气的一种表达,但仅以此确定名次高低,终究有失偏颇。再说,一榜接一榜地都是先交卷者成了状元,而一当了状元,不仅名气大、入仕起点高,而且以后升官也比别人快得多。这样,继起的读书人准备考试就只在写作速度上下功夫,而忽略了文章的质量,更不肯认真在积累知识上下功夫。有的士人甚至互相吹捧,哄抬那些草率成篇者的身价,以制造知名度。已经有了应试资格的举子以此为荣,准备应试的学童也群起仿效,逐渐形成一种华而不实的文风,影响非常恶劣。一些有见识的朝臣看出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就一再向太宗上奏章。太宗还算是个勇于纳谏的君主,很快就认识到这一问题的危害性,便立即改变做法,决定不再以行文的迟速作为决定名次的标准。

淳化三年〔992年〕二月,又要举行会试了,太宗还采纳了莆田人陈靖的建议,制定了“糊名考校〞的方法。这科应试者共1.3万人,这不但是宋代开国以来的空前盛况,也是隋唐五代300多年来所未曾有过的。太宗深感这是个改变风气的好时机,就命令考官们仔细阅卷,认真治一治争先交卷、草率成文的浮华之徒。

会试考3场,第一场考官们就来了个下马威,出的题目冷僻。出题之后,许多考生都模不着头脑,纷纷要求考官们加以说明。这在以前历次都是允许的,可这次却得不到答复。不少一向自诩“才思敏捷〞的考生,这次竟也迟迟不能下笔。

不过,人那么多,总还有快手。年仅17岁的江南考生钱易,不到中午已经做完答卷,第一个出了常这次,他可撞在枪口上了。考官们心照不宣、矫枉过正地连卷子都不看,用红笔一抹,当作废卷子抛弃在一旁,并取消了他参加第二、三场考试的资格。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

书页 目录
好书推荐: 楚太上的高武世界 黑月时代 魔面赤心打灰人 同学,你人设崩了 全球创世:只有我在篡改神话 道槃 吕布不可能这么猛 逆武丹尊 秋水录 五百个郭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