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零五章 同意(5/5)
因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使得原本就傲慢专横的肖克利变得更加唯我独尊。
两个天才诺伊斯和摩尔等人在加入肖克利半导体公司时,其实忽略了一个不难注意到的细节,即肖克利招来的员工里并没有他原来贝尔实验室的同事。
肖克利是个非常有个性的科学家,很难共事,贝尔实验室的同事都知道他的这一不足之处,以至于大家不愿意跟随他创业。
肖克利将努力的方向放在降低晶体管成本,而不是研制新技术上。按照他的设想,如果晶体管的价格能降低5美分,就将形成巨大的市场,事实上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能做到这一点,而此时的世界半导体市场早已被集成电路主导了。
公司办到第二年,摩尔等7人实在忍受不了肖克利的独裁作风,打算集体“叛逃”,在“叛逃”之前他们去劝说公司的二号人物诺伊斯和他们一起走。
出乎他们的意料,诺伊斯马上爽快地答应了,因为他也在肖克利手底下受够了。
早在1956年,诺伊斯就发现了半导体的隧道效应,但是因为和肖克利不和而导致研究成果未能发表。第二年,日本科学家江琦发表了类似的研究成果并因此获得1973年的诺贝尔奖。
1957年9月18日,以诺伊斯为首的八位年轻人愤然提出离职,肖克利得知后勃然大怒,骂其曰“八叛逆”。
硅谷八叛将分别为:诺依斯、摩尔、布兰克、克莱尔、赫尔尼、拉斯特、罗伯茨和格里尼克。
诺伊斯和摩尔等人准备离开肖克利的公司另起炉灶单干,但是却没有资金。
这8人中的克莱耳,写信给他父亲的投资管理人,希望获得投资。
正巧那位投资人已经辞职,这封信转来转去,最终转到一位名叫阿瑟·洛克的年轻投资人手里。
洛克当时只是一个传统的财产管理人,不过他对新兴的半导体很有兴趣,于是说服了自己的老板科伊尔,两人一起来到旧金山和诺伊斯等人会面。
由于来得匆忙,洛克和科伊尔根本没有准备合同,所幸的是科伊尔脑子转得很快,当即掏出10张一美元的钞票,放在桌子上说:“我没有准备合同,但是大伙在这上面签个名,算是我们的协议!”
接下来,信息行业伟大的时刻来到了,诺伊斯、摩尔、洛克和科伊尔等10人分别在这10张钞票上签了名。
这10张钞票后来很多已经丢失,但其中的一张保存在斯坦福大学图书馆里,成为硅谷诞生的历史见证。
根据诺伊斯和洛克等10人商量的结果,诺伊斯等人要创办一家新的制造晶体管的公司需要融资150万美元,这在当时并不是一个小数目。
在一连串的碰壁之后,洛克终于找对了方向——IBM当时最大的股东菲尔柴尔德家族。
请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