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科技园(2/5)
正因他的工作履历,吃透了英国当局的真正意图。卫奕信在任6年,全力贯彻英国撤离弘崆的政策,1987年青荃大桥建成;1989年第二条海底隧道通车;奔达中心、会议展览中心、交易广场及新中银大厦这些80年代最宏伟的建筑均于1988年竣工;红磡湾、西九龙,中区——湾仔及青洲4个填海区的工程于1987年动工,新市镇将军澳亦在任内建成……。
大基建客观上,有利于一个地方的长远发展。但百年殖民,这要回归了,才想起大搞建设。这个时机的选择,稍作分析,真实意图不言而喻。
紧随其后,彭定康同样玩的这一套,弘崆国际机场、青马大桥、汲水门大桥……。总之,钱不花完不罢休。还顺带捞一票民心,以及树立英国在国际上的形象。让后来管理者,因财政短缺以及大多基础工程已竣工,而在很长一段时间无法超越。久而久之,就有了对比,若再加上一些有心人鼓动,到那时,自然就会形成“今不如昔”的感受。甚至……
不得不说,老牌殖民帝国,在异国他乡玩弄的这一套手法驾轻就熟。
但卫奕信是一位政治家,他也清楚弘崆的经济结构十分畸形,稍微懂点经济的,都会以为诟病。于是为了体现他的治理水平,同时也是掩盖其真实目的,便“头脑发热”,规划了这个高科技工业园区。美其名曰是为了弘崆的经济结构改革之举。
无奈,弘崆弹丸之地,地价不菲、人工高昂、市场狭小,尤其缺乏产业链支撑。项目对国际大型企业、研究机构等,完全缺乏吸引力。而本土企业大多炒楼为生,沉浸在地产行业乐不思蜀,哪有兴趣和资金投资高科技产业。加之这个园区地处弘崆相对偏僻的新界西。交通不便、短期内没有多大地产价值。
因而这个拍脑袋决定的项目,建设到一半就搁浅了。彭定康上任后,这3年忙于其他大型市政项目,对这个烂尾工程也找不到办法盘活。现回归在即,他也需要把已有的大型项目全部完结。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