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9章 泡菜和食盐贸易(2/5)
所以说,关中改谷子为小麦,也是府兵制崩溃的重要原因,也算是唐朝衰败的重要原因。
但是,不改为小麦也不行。因为,谷子亩产低啊!按照唐朝的记载,关中地区粟米亩产只有一石。而改种小麦,亩产可达两石之多。同样的土地,产量翻番。农民们随便算个账,都知道种啥好。
而且,不改也不行。为啥?盛唐关中人口爆炸了呀!贞观时期,关中人口才一百四十多万人,很多人都能分到80亩田。即使粟米亩产只有一石,也能接受。毕竟,单产不够,总量来凑。有80亩地,也能有80石粮食产出了。
但到了开元年间,关中人口暴涨到320多万人,比贞观年间翻倍了还不止。如此一来,每丁能分到的田就少了。而且,其中还有很多大贵族和大臣豪强们兼并土地,导致每户农民能分到的土地就很少了。土地少了一大截,再种植亩产低的粟米,就很不划算了。而亩产高很多的小麦,自然就成了首选。
因此,这也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长安越繁华,关中人口就越多。关中人口越多,耕地就不够用了。改种高产但耗费人力的小麦,关中府兵的衰落就不可避免了。
如果从军事角度来讲的话,黑麦、谷子、青稞,包括后来的土豆,这类不需要精细打理的农作物,才是民兵的最佳作物。因为,种植这些作物,平时比较空闲,可以有时间搞军事训练。若是搞小麦水稻,成天在田间劳作,很快就退化成农夫了。就像明朝的军户,几代人下来,马上从明初的打遍天下,变成了中期被几十个倭寇打到南京城下。
马林觉得,德意志人战斗力强,可能和他们大多种植黑麦有关。黑麦这玩意生命力比杂草还强,不需要怎么打理。然后,德意志农夫有时间干别的,可以训练训练。在近代以前看不出来啥,但等到全面动员制度出来,这就厉害了。黑麦和土豆都不怎么需要打理,普鲁士农夫有的是时间训练。而法国农夫种小麦,种葡萄,训练时间不够。除了法国大革命时期打了鸡血一般外,其他时候,就不太能打了。
当然,那是以后的事情,现在不必管。毕竟,眼下的生产力水平,你就是全民动员,也打不起啊。光是吃饭问题,除了拥有先进农业技术的北海国,其他国家都负担不起。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