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章 莱顿学派(2/5)
镍靶的(111)面是被轰击面,这个面永远与一条法线垂直这条法线只存在于实验设计图上,然后以虚拟化的形式出现在李康平的脑海中。
李康平将镍靶从a方位旋转到b方位,法线与入射电子束之间的夹角由45°变成了35°。这个角度最低只能降到15°,这不是经验之谈,因为并无既往经验。
不小于15度角的实验设定是李康平推导出来的,每位聪明的实验物理学家在实验开始之前都会推导,推导的精度有所不同。
确定精度通过一次次的实验试错来达成,实验的本质就是不停的试错,一直试错到实验值与理论值匹配。
李康平得到了一组实测数据,他根据数据画出曲线图,横坐标是镍靶方位,纵坐标是收集器电流。
↙↘へ↙↘へ↙↘へ
上述曲线是李康平画出来的52伏特入射弹性散射强度与方位的关系曲线图。
↙↘的顶点是a方位的值,是c,へ的顶点是b。
“根据这组实测数据,算得52伏特加速电压条件下电子束最大值所在的散射角,是《物质波》理论值的108倍。嘿,教授,艾伦,这是迄今为止我们得到的最接近理论值的结果!”李康平振奋的说。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