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 取姓法(4/5)
这是张汉卿从后世学英语中得到的深切体会。改变它的办法之一,就是在保留本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尽量“车同轨、书同文”,它的第一步就是让各民族的语言文字跟得上世界发展的潮流。
因此蒙古省委书记王树翰在与那苏图(已在省议会上正式当选为省长)的第一次省委常委会议上便讨论立法规定牧民取姓,即《取姓法》,虽然这一政策预料中会非常棘手。
实际上也真的棘手。
为了解除国民在取姓方面的困惑,王树翰召集了诸多蒙学、汉学大儒,共同编写了一本《取姓指南》。这些大儒追根溯源,从地方史志中查找到许多氏族名并以此取姓。不过最后诸人的研究表明,大部分蒙姓当初均拜乡亲所“赐”,有些含义不佳,譬如“小偷”或“七醉汉之家”之类,这样的姓氏,众专家估计也不会有人使用。
古老传统毕竟难以朝夕间改变,为了最大可能减少蒙民的抵触,《取姓法》允许蒙民选择历史人物或祖先的名号作为自家姓氏,却有超过半数的蒙古人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古往今来最具知名度的蒙古族历史人物成吉思汗的氏族名号“孛儿只斤”。由于他大名鼎鼎,自然成为蒙古国民取姓的首选“样板”。
据初步估计有九成九的蒙民取姓为“孛儿只斤”的汉化姓“金”,这让张汉卿啼笑皆非,就像后世朝鲜之国姓“金”、韩国之国姓“朴”就是这样来的吧。虽然《取姓法》仍在艰难中跋涉,却不经易间给后人研究蒙古语言文字积下了不少难得的资料。恐怕这不是少帅的初衷吧?
幸好有了蒙古“镇压反革命”运动的辉煌成绩,一些原先的上层人士转变最快,也都很快地给自己起了汉语名字。他们都是有知识的人,无论从道理上、还是政治形势上,都明白跟国家政权对着干的下场。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