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万亩果场(2/5)
张国忠说着已经把镰刀插在了背后的刀架上,沈州也从地里抗了把锄头。
紫云山果场一万多亩,种得最多的柑橘和香梨,其他的水蜜桃、猕猴桃和葡萄都要少一些。
沈州跟着张国忠,趟过了堰坝,直接朝堰坝对面的山头走去,整个万亩果场都是沿着河两岸的山头垦荒种下的。
“你年纪小,还不太清楚这万亩果场有多大。咱们村的根本,其实就是这片果场,从九零年开始,村里就开始在山上开荒。
当时的老支书手把手带着村里的年轻人在山上刨食,前前后后十多年才有了这万亩果场的规模。
可惜老支书死了之后,村里没有得力干部愿意花心思在果场上,加上后来高铁一修,也就成了现在这副样子。
其实通村公路修了之后,这片果场就被不少人看上了。当时来看果场的人一波接一波,可后来承包的果商也没怎么下力气,每年都在亏,高铁一修也就退租了。
老支书的坟头就在山谷口上面的半山腰,当时他死的时候,就只要求埋一个能看到果场的地方。
其实咱们村里人,都不愿见到这片果场丢荒,可当初垦荒的那一辈人,好多都走不动路了。”
走在杂草丛生的路上,张国忠给沈州讲着果场的历史。
“老支书的坟头在哪里,改天得去给他老人家祭拜一下?”
沈州由心的敬佩这样的老一辈开拓者,如果没有老支书的决心,万亩果场也不会有这么大的规模。
张国忠往上走了几步,回头指向山谷口的山头。
“就在我们前天炸山的那个山头,当时我们费了老大的力气,才把老支书抬了上去。”
老支书姓张,叫张卫民,人如其名,一辈子守卫着复江的村民,是张国忠的族亲。
“不会惊动了老支书吧?”
“惊动了也没关系,老支书在的时候就对山谷口那个山崖恨得牙痒痒,只是我们这一辈没什么本事,只修了那么一条小路。
在小路没修之前,得要翻过那个山头才能进到紫云山这边来。还是你们年轻人厉害,读书多路子也广,修通了那条路,以后进紫云山就方便了。”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