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五章 局外人深知局内事(3/5)
“张老令公……”
此人迎上前,语气十分恭敬,言语间对张九龄的推崇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张九龄招呼道:“摩诘,到里面说话。”
从这简单的称呼,杨云已可确信此人就是王维,摩诘正是王维的表字。
王维陪同张九龄往房内走,顺口问道:“老令公今日在见何人?可是跟牛仙客入朝之事有关?”
“不是,只是个后生晚辈。”
张九龄随口回道,并未直接说出杨云的身份。
王维摇头叹道:“那定是来行卷和温卷的后辈……”
所谓的行卷和温卷,都是唐朝科举年常见的套路。
因为唐朝省试并不糊名,意味着谁的名声大,谁的背景强,谁就更有机会通过省试的初考。
学子们为了能被考官赏识,也会尽量用自己的才学来个“先声夺人”,但凡涉及科举年之前这几个月,学子多半在京师周边跑断腿,把自己的诗词文章献给当世素有名望且执掌权柄的大臣。
这也是张九龄最初为何要定下以奉和诗见学子的原因,若不加门槛的话,光是每天到他府门前来求见的人就能从街头排到街尾。
张九龄是当朝宰相,他的话当然比别人的好使。
张九龄道:“并非学子,而是个道士,不过说起来……他也算是学子吧,乃是河东杨氏子弟。”
继续阅读
王维一听,神色中多了几分兴致,虽说张九龄不是出自河东,但他王维却是河东蒲州人,这时代在朝为官乡土情结很重,遇到同乡晚辈会自然而然地照应些,何况这还是个被宰相赐见的晚辈。
随即张九龄和王维进到房内。
等关上门后,杨云能探到的情况就少多了,这跟两个院子之间的距离太远有关,跟后世的WIFI信号差不多,杨云的精神力在穿过墙壁时也会有极大阻碍。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