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四章 钢铁大道不归路(2/5)
这种口吻,和“不可变乱祖宗成法”,有任何区别吗?这种人,如果生在晚清,百分百会成为改革的最有力的反对者,成为他们痛心疾首的“丧权辱国”的真正始作俑者。
嗯,混得好的话,拿来做清流,可能是好材料啊。
改革?真心难!
略略走题了,回到慈禧身上。
在缺乏真正的改革意识的同时,慈禧也缺乏基本的工业化概念。
“基本的工业化概念”,大约比“真正的改革意识”还要难,关于工业化的许多概念,大多是后人总结出来的,在十九世纪中叶的时候,并不十分明确。
近现代工业这个东东,在晚清统治阶层的脑海中,由始至终,没有完全脱出“奇技淫巧”这个路子。
曾国藩曾经跟关卓凡说过“今视洋务,有事有权,权则操之总署,事则不离口岸,而口岸之中,则又以上海为重。”话里的意思,跟关卓凡当时所想,完全一样——京城保守势力强大,不是办洋务的好地方,真正推动洋务的发展,还要靠地方上的自强。
但是,那是他“当时”的想法,现在的局面,和“当时”已经大不相同。
一方面,他已经领袖中央机枢,掌握了洋务的领导权;另一方面,经过几年的发展,洋务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人们的思想观念——包括保守派的,也有了初步的变化。
洋务不可能永远只在几个沿海“窗口”发展,欲进一步推动洋务,使之深入发展,并行之于全国,“大脑”——最高统治者的观念的转变,这个改革成功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条件,不容继续回避了。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