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二章 当局者迷(5/5)
偰镛一副很认真的样子,严肃地说道“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许多事情,你们作为当事人,往往不能置身事外来看待这个问题,思维必然受到自身处境的局限。而我就不一样了,我是一个局外人,往往能从更高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我立即打断这小子的话头,笑道“你小子的理论倒是一套一套的,跟谁学的呀?我记得你们学的那些儒家经典里,似乎没有这些东西呀?要说跟你父亲学的,我又有些不大相信,你父亲可不似你这般爱耍嘴皮子呀?”
偰镛笑道“姑父此言差矣!我学的这些道理,很少来自于书本,几乎都是来源于生活。我们偰家虽然是书香门第,但到我父亲这里,姑父也是知道的,连生活都比较困难了。我作为家中的长子,在家中并不殷实的情况下,自然要承担起帮助父母养家的义务。虽然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之下,我也读过不少书,但在生活的历练之中,我觉得学到的东西比书本上更多、更能有作用。”
听偰镛说到这里,我不禁点了点头。我们后世都经常说“理论要密切联系实际”,可见死读书本是没有什么用的,至少对于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是没有用的。只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理论才能得到升华,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而偰镛的童年由于生活的艰辛,可以说不是幸的,但也可以说是幸运的。因为他可以学到一些家境殷实的人永远也无法学到的东西。
想到了这些,我便对偰镛说“我是去三山庵,看看你姑姑那边今天有没有什么新的进展。怎么,你也有兴趣去三山庵看看?”
偰镛说道“我是看见昨天姑父从三山庵回来后,一直心绪不宁的,所以想陪着姑父今天一道去三山庵,看看有没有什么我可以帮助的。”
我笑了笑道“你小子有这份心就好!既然你闲着没事儿,又愿意去。那我们就一起去吧!”
偰镛听我愿意带他去,自然是屁颠儿屁颠儿地跟着我走。一路上,偰镛对哈斯其其格的事儿是问这问那。我想既然带这小子来了,便将哈斯其其格的事儿完完本本地给他讲了一遍。
听了哈斯其其格的事情,偰镛也是直摇头。他说这姑娘的遭遇实在是太凄惨了,在三山庵出家应该算是她最好的人生结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