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淘金(1/5)
满清用了近五十年时间,征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修建了隔离墙,又叫做东北的山寨版长城“柳条边”,有些类似冷战时期的东德西德柏林墙。
“柳条边”从一六三八年开始修建,完工于一六八一,是一个总长度达到一千三百多公里的土堤,宽和高各三尺的土堤上每隔五尺插柳条三株,柳条粗四寸,高六尺,埋入土内二尺,外剩四尺,各柳条之间再用绳连结,称之为“插柳结绳”,就像竹篱笆。
在土堤的外侧,再挖掘上口宽八尺,底宽五尺,深八尺的边壕,横断面为倒梯形的壕沟,壕沟与土堤并行,土堤呈人字形横亘在东北大平原上,将关内的汉族人与关外完全隔离,就像羊圈一样,劳民伤财极其落后。
满清统治者是因为害怕汉族人到东北居住,同时也为满族人留一条后路,但是实际上弄得东北尤其是龙江荒无人烟,不建设,不生产,不管理。
清朝后期在此地发现了金矿,清政府才实行移民实边,又因鸦片战争国库亏空,清政府在此处开始采金以充库需,同时开始也有私人冒险在此采金。
清末政府后期渐渐失去管理力度,此地的私人采金人数已达数千人,光绪二十二年,清廷在穆棱建立金矿局,光绪二十四年,开办凉水泉子金矿,到光绪三十四年,矿工人数达四千余人,此时随着采金规模的增大,出产黄金最多,甚至可以采到十几两的金块,偶尔采到几十两重的金块,被人们称作狗头金、马蹄金。
民国期间政府在此办金矿,矿工高达近万人,产金量大增,金质优良盛名全国,采金范围绵延百里。
兴盛时期的“百里金川”出现了“十里长街,百户商号,千家灯火,万两黄金”的辉煌景象,饭店、旅店、歌舞楼等应有尽有。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