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乳业的生意经(3/5)
因为奶农的地位难以与奶企对等,在利益分配中处于绝对的劣势。在奶源紧张时,奶农并不能提高奶价;在奶源宽松或过剩时,奶企便压低收购价,甚至采取压等级、用不合理的检测手段变相压价,使奶农的利益受到极大的伤害,而奶企无论奶价是高是低都能赚取利润。
从这方面来看,奶农与奶企的利益在根本上是对立的,两者很难成为利益共同体。这就导致奶农和奶企的经营行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投机性。
养殖端处于弱势地位,但他们也要赚钱,怎么办?造假无疑就是成本最低且最有效的方法。
这是毒奶事件的直接原因。
当然,由于奶农、奶贩子和奶企之间复杂的利益关系,谁的责任最大,各有争论。
虽然对岛国不爽,但杨业有句话说得没错,在治理奶业乱象方面,他们的经验确实特别值得我们借鉴。
同样是人口密集、山多地少、饲料和牧草缺乏的现状,岛国的奶业在全国农业中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是因为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岛国就通过政策调控,实现草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综合治理奶业的过度竞争,促进了岛国奶业的高速发展。
小规模的经营必然导致奶农的生产成本较高。岛国通过提高养殖要求,实行集约化经营,扩大奶牛养殖规模,已经形成了比较明显的优势养殖区域,这与国内极其分散的奶牛养殖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加工领域,通过提高加工标准,鼓励奶企兼并重组,奶业加工的集中度更趋明显,使得奶业的过度竞争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