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一章 消失的第三机动舰队(2/5)
从开工再到服役一艘四万吨级的超级战列舰,现在大恒帝国只需要两年半左右的时间,并且可以同时开工十多艘,相当于年产能七八艘左右。
如果是一两万吨的重型巡洋舰、航母之类次要战舰,一年多就能建成,哪怕是算上海试的时间,那么顶多两年时间就能服役,而实际上还用不着两年,这一类的战舰如果有需要的话,并且是在不影响主力舰的建造下,大恒帝国完全能够同时开工三十多艘,算下来平均年产能达到二十艘左右。
而万吨以下的轻型战舰,这些生产起来就更多了。
大恒帝国里大把造船厂可以承建那些一两千吨的驱逐舰,三四千吨的小型巡洋舰驱逐舰领舰。
哪怕是七八千吨的轻型巡洋舰,大恒帝国里也很多中型造船厂可以建造。
安多利亚海战后,大恒帝国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就建成并服役了六十多艘各类驱逐舰。
而且这还不是大恒帝国在建造驱逐舰这种小型军舰上的极端产能。
实际上大恒帝国海军本来就有大量的轻型战舰,驱逐舰这种东西之前就有好几百艘呢,而且这几百艘说的还是航速超过三十节的驱逐舰,而不是说早期那种航速只有二十多节的旧式驱逐舰。
此外得说明的一点就是,大恒帝国海军的驱逐舰,普遍要比其他国家的驱逐舰要更大一些,同样的,单舰性能以及成本上都要比其他国家的驱逐舰要更强悍一些。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